广东蕴德律师事务所

蕴法以行 唯德于心

疫情中面对新闻采访的各种姿势

2020年我们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次全民围观各级政府新闻发布会、各类官方信息发布的过程。秉持着“不信谣、不传谣”的原则,宅在家中的我们密切关注着各级政府的每一场新闻发布会,通过官方发布的信息了解疫情的进展,因此,每一场新闻发布会或者各级政府官员接受记者采访的新闻,都会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

 

 

最佳典范与错误示范

最近,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大使接受美国媒体的采访,就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关系等尖锐话题回答了美国记者的提问。通过这个访问,我们了解到中国政府在湖北官员调动、政府疫情应对、中国与世卫等组织及外国政府的合作等方面的信息和态度,大家纷纷对崔大使从容不迫、有理有度、进退有节的答问点赞,崔大使虽然运用了外交辞令来应答一些尖锐的问题,但是从整个访问来说也堪称这次疫情中答记者问的最佳典范。

但是,在疫情爆发前期,我们的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在应对疫情所召开新闻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的表现来说,还是暴露了我们的地方官员大多数在面对突发事件出席记者会、接受记者采访的历练较少、准备不足,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提供了不少反面教材,作出了错误的示范。

错误示范一:“一问三不知”的湖北黄冈唐主任

面对中央指导组及央视记者,黄冈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原主任唐志红,对收治病人数、床位数量、检测能力数,一问三不知,甚至连称,“这我不知道,我搞不清楚”,她也因此成为了首批因履职不力被免职的地方官员。

或许,唐主任真的已经熬了很多夜,做了很多事,但是,却连这些最起码的数据都不掌握,对于社会关切的基本问题都无法回应,那么又如何做到依法有效公开抗疫信息,如何赢得人们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错误示范二:“口罩产量三次口误”的湖北原省长

2020年1月26日,湖北省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地方官员在发布会上的表现,竟成为更大的新闻。

首先是原省长王晓东在记者会上介绍医用口罩时数次出错,刚开始说湖北省生产医用口罩有“一定优势”,湖北省仙桃市年生产108亿只。过了一会,有人递给他来小纸条,王晓东改口说,刚才说的是口误,不是108亿只、是18亿只;放下纸条,他又读稿件时,又再有人递条子,他再次改口说是生产108万只,不是亿只是万只。

其次是网民火眼金睛,指出王晓东是全场唯一没有戴口罩的,武汉市长周先旺的口罩竟然戴反了,湖北省政府秘书长别必雄戴口罩的方式也不正确,露出了鼻孔。

在一个省级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出现如此惨烈的“翻车现场”,可见,开好记者会已是当前地方政府提高治理能力的重大课题了。

错误示范三:“记者招待会读稿”的湖北原书记

 

1月30日,原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出席新冠肺炎疫情发布会。发布会进入媒体提问环节。第一个获得提问的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这位女记者向蒋书记提了两个问题。蒋书记简单回应了第一个问题后,就开始发表总结式讲话:“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这是中国人的习俗……”整个回答全程念稿,答非所问。

中央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明确要求,“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但是在新闻发布会上,官员们手中的材料里往往没有“现成答案”,官员们脱稿就显得不适应,甚至无所适从、答非所问。

错误示范四:“直播现场随地吐痰”的福建某镇长

 

2020年2月5日,央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福建省晋江村民因一宴席致3000人隔离的新闻,接受记者采访的福建某镇长,由于不清楚是现场直播的新闻节目,在采访拍摄过程中,随地吐痰被现场报道的场面,引起网友的围观和嘲讽。

政府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有人将其比喻为一次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大考,而在这份考题面前,暴露了地方政府在真正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面的短板和不足。连环球网的胡锡进也在其微博上呼吁所有领导干部要以武汉市和湖北省的记者会为鉴,他认为,第一时间通报重要信息的训练已是现代治理环境所要求的领导干部基本素养之一,公共关系成为现代治理的重要一环,而如何与公众沟通已是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的关键一部分。

 

 

法律层面的解读

据2007年公布、201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设法治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机制,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或者其他互联网政务媒体、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予以公开。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更是属于行政机关主动、及时、准确、全面公开信息的范围。

而在2011年修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五条中也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

因此,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信息发布、信息公开工作,在法律层面已经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但为何还是在这次疫情的大考面前,还屡屡翻车?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必须习惯主动发声,及时做好权威发布,才可以争取信息主动权,回应群众关切,做到不失声、不缺位,用权威发布消除恐慌、稳定人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答记者问的正确姿势

1.依法及时公开信息,建立政府公信力

诚恳、负责的态度是政府建立公信力的最好底色,而政务公开、权力运用透明是政府重塑公信力的要则。在自媒体时代,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实现信息公开。信息不公开,尤其是负面信息不公开,反而会让人往更坏的方向猜测和想象。应对突发事件,信息更要透明、公开,不能迟报、瞒报。

2.政府与民众之间要学会相互聆听

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是指: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社会诚信体系就像这么一个大木桶,它由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等共同组成。因为政府既是社会信用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持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所以,政务诚信是引导社会诚信的指南针,是第一诚信,处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位置。

在很多突发事件中,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变成了“猫鼠游戏”,博弈大于合作,政府与民众自然互不信任,显然这些都是传播对策误区。政府先要学会聆听民众的诉求,民众也会逐渐学会聆听政府的声音。

3.慎待公共话语权,政府需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素质的培养

自媒体的即时性改变了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垄断信息资源的局面,这对于新闻发言人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新闻发言人慎重对待自己的公共话语权,当个别新闻发言人应对不当时,往往会被放大为政府意见而损害政府形象,伤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素质的培养,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更是当务之急。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更是需要一把手亲自走上新闻发言席。一名优秀的新闻发言人需要有法治思维的基础、团队的支持、反复的锻炼、长期经验的积累。

社会公众需要的,是一个有为,有担当,公开透明的政府,这个新闻发言人就是政府的代言人。

广东蕴德律师事务所的政府法律顾问团队具有丰富的政府法律服务经验,团队的律师、成员具有政府工作背景及工作经验,为各级政府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