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蕴德律师事务所

蕴法以行 唯德于心

被告人蔡某某故意伤害案——宣告缓刑

案情简介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蔡某某因其所在的公司与被害人所在公司双方之间因服装加工问题产生矛盾,后被告人蔡某某纠集其他被告人携带刀具到被害人公司,因协商未果发生冲突,并持刀与各被害人打斗,最终导致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两人受伤,构成故意伤害罪。

 

律师意见

广东蕴德律师事务所律师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后,第一时间会见当事人,经过认真阅卷,全面了解案件事实后,找出对当事人有利的辩护点,决定以罪轻辩护的思路进行辩护。辩护人提出:

1、本案是突发事件,被害人公司先行违约,被告人蔡某某才带着律师函前往被害人公司;

2、谈判期间被害人一方持工具围攻被告人一方,是导致事态恶化的直接原因之一,被害人一方存在严重过错;

3、被害人均是被利器所刺,并非被告人蔡某某的行为直接导致;

4、被告人蔡某某在自首途中被抓获,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是自首;

5、被告人蔡某某事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已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属的谅解,请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蔡某某减轻处罚。

 

审判阶段

审理过程中,合议庭综合公诉机关的公诉意见及各项证据,认为被告人蔡某某叫上同案被告人一同前往被害人公司,既有谈判壮威之意,又有防备打斗之意,其虽未明确指示同案人持刀伤人,也未直接实施伤害行为,但其对此有概括的故意,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是主犯,应按照其所参与的犯罪进行处罚,但蔡某某是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其积极赔偿被害人及家属的经济损失,并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属的谅解,有一定悔罪表现,可以酌情从轻处罚。最终人民法院采纳辩护人减轻处罚及发还扣押车辆的辩护意见,认定被告人蔡某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本案的打斗事实和最终造成的结果无可争辩,因此只能作罪轻辩护,辩护人在本案中为被告人争取到了最为关键的的自首情节,而且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后达成了对死者和伤者的赔偿协议,并争取到了所有被害人及其家属的谅解,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为被告人取得减轻处罚并适用缓刑争取到了黄金条件。

 

判决书部分内容

第1-2页,广东蕴德律师事务所律师担任被告人辩护人。↓

第3-4页,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

第5-6页,辩护意见↓

第41-45页,人民法院认可辩护律师的辩护意见,可以减轻处罚。↓

 

 

 

法律条文

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广东蕴德律师事务所刑辩律师总结该类犯罪的辩护要点如下:

1、确认本案是故意伤害还是聚众斗殴;

2、确认被告人是否存在故意伤害他人的主观故意;

3、确认被告人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4、确认被告人参与打架斗殴时的精神状态;

5、明确是否存在纠集他人进行故意伤害的情节,证据是否充分;

6、留意故意伤害变成聚众斗殴的可能性并尽力避免由轻罪变成重罪;

7、案件中是否有清晰的客观证据如实反映整个过程,如监控视频、手机录像等;

8、查明事件的起因,是否由另外一方引发矛盾或激化矛盾;

9、明确组织、策划者,纠集者,提供工具者分别是谁;

10、研究案件的证据细节,查明被告人前往现场至离开现场的全程与行为细节,确定其具体地位、作用;

11、确认被告人是否有伤害他人的动机;

12、确认被告人客观上是否实施了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相关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13、确认被告人实施伤害行为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合法的理由,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14、明确被害人在验伤时确认的伤情能否确认是由被告人造成;

15、案件中是否存在被告人没有参与故意伤害行为的合理怀疑,能否提出无罪或不在场证据;

16、被害人的实际损伤情况如何,核查伤情鉴定的程序、方法、结论是否合法;

17、被害人是否存在自身特殊体质导致意外受伤或死亡的可能;

18、从本案的证据细节,能否判断被害人的损伤分别由谁造成;

19、致被害人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0、能否排除被告人直接致被害人死亡的可能性,如被害人死亡原因为刀伤,但被告人当时只持棍;

21、整个打斗过程持续多久,被告人在此过程中分别进行了哪些行为;

22、在整个打斗过程中,被告人与被害人是否发生过正面接触或冲突,能否确定其具体行为;

23、这些正面接触或冲突是否有导致被害人分别受伤、死亡的可能;

24、被告人能否向被害人做出赔偿并取得对方谅解;

25、核实被告人的到案经过,确认其是否具有自首或可视为自首的行为;

26、核实被告人是否有重大立功表现;

27、厘清共同犯罪中各被告人所起的作用,区分主从犯;

28、了解被告人的家庭实际情况以及适用定罪免刑、缓刑、监外执行的可能性。